网站首页 | 365bet平台 | 党的建设 | 文县政府公众信息网 | 招商引资 | 水务在线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新闻>>甘肃>>正文
【华夏文明创新区】留住乡愁 回味乡情——甘肃“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掠影
365bet平台 发布日期:15-10-08 09:59:49 点击次数:  来源:中国甘肃网   转播到腾讯微博
       原标题:【绚丽甘肃 全力建设国家级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留住乡愁 回味乡情——我省“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掠影

  记者 施秀萍

  乡愁是什么?

  对于远离家乡的人来说,也许是村头的一棵大树,也许是村里的一条小溪。

  但若走进甘肃的乡镇村落,你便会发现,原来,乡愁还可以“装”进名字叫做“乡村记忆”的小小博物馆。

  形态:如百花齐放

  9月14日上午,陇南市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树木成荫,溪水潺潺,鸟语花香,青瓦白墙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恰似一幅田园诗画。

  “这里是村委会专门腾出一楼,投资17万元建成220平方米的村史馆。”跟着城关镇党委书记武亚华,走进凤凰谷村村史馆,眼前豁然一亮:村史馆墙壁四周均用6至8厘米的翠竹装饰,赏心悦目之外,还散发着一股淡淡的竹香,而内容也颇有“看头”。

  有“昔日史家沟,今日凤凰谷”的鲜明图片组对比。原来,先因史氏先人自明朝进山,在此安居乐业而取名史家沟;后因美丽的凤凰谷传说和村子凤凰涅槃般的变化,于今年更名为凤凰谷村;

  有手磨、纸灯、马镫、针线匣子、木匠工具等村民捐献的、因时代发展而被“淘汰”的各种生产生活用具;有发黄了的《毛泽东选集》、上世纪60年代的《甘肃日报》、《农业学大寨简报》等书刊;

  再看看凤凰谷史记,还真让人对这个只有891人的小村子刮目相看:明朝,村里就出了个武状元王继斋;1976年,村里就有了首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1989年,村民文彦平因黑木耳栽培技术获省政府“星火科技奖”;1992年,村里出了个万元户陈占宝……

  “这就是龙凤桥,茶马古道必经的咽喉之地,是以前当地农民投工投劳筹资建设的。”“这里以前是茶马古道歇马店的城墙,为了保护,在上面覆盖了一层砖墙,只留出一段原貌用以参观和研究。”9月14日下午,来到康县平洛镇团庄村,平洛镇党委书记胡进文一路走,一路讲解。

  原来,团庄村是茶马古道必经之地,历史文化悠久,几乎是三步一景观、五步一遗迹,虽没有像凤凰谷村建设村史馆,却处处有“村史”,按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的话讲,就是“整村建了一个‘乡村记忆’博物馆”。

  再来到离团庄村不远的康县望关乡塄上村,其村史馆只有60平方米,花了不到2万元,同样以图片以及村民捐助的各种老旧生产生活用品为主。因村委会房间并不宽敞,这间房屋还“一室两用”,既是村史馆,也是村委会的会议室。

  9月15日,来到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看到的又是另外一种景致:由布楞沟村一社7号村民马麦志老家改建而成的村史馆。

  话得从头说起。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崎岖山路来到高山乡布楞沟村,走进马麦志家,坐在马麦志家的炕头上嘘寒问暖,嘱托“要让贫困群众尽早脱贫过上小康生活”。

  为了集中展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的情景,反映布楞沟村两年内发生的喜人变化,展现东乡儿女的精神风貌和特有的东乡民俗文化,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修旧如故”的原则,马麦志老家被改建为村史馆。

  ……

  或辟一屋专设,或整村建设,或“一室多用”,或置换农家院落建设,甘肃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并不刻板和教条,而是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小小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如同百花齐放,盛开在美丽的家乡。

  效果:小院子不小

  比起常见的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可能只是一个小院子,太小、太简单、太不起眼,但却同样包括着一个“大世界”。

  自凤凰谷村村史馆建成,就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少:年轻一辈,看着自己从未见过、用过的各式生产、生活用具惊讶感叹,“呀,原来以前是这样的”;年老一辈,看着自己亲手用过的老旧物件陷入回忆,“嗯,还是现在的生活好啊”;游子回家,看着家乡的巨大变化欣喜不已,“或许,回家创业也不错呢”……

  “不仅引起村民的极大关注,在发展乡村旅游方面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武亚华告诉记者,凤凰谷村山清水秀,吸引了不少游客,但除了游山玩水吃农家饭,再无去处,“村史馆或实物、或图文,记载了凤凰谷村的发展历史,留住了一代人的时代记忆,游客非常喜欢有这样一个好去处。”

  “‘乡村记忆’博物馆至少发挥着四方面的作用。”唐德勇认为,一是让年轻人了解村里的发展历史以及父辈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史为鉴”;二是宣传村里的工作以及进展和成效,“阳光执政”;三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观光点,发展乡村旅游;四是村民经常到村史馆转悠,拉近干群之间的距离,方便开展工作。

  其实,远不止此。

  对于布楞沟村村民来讲,习近平总书记去过的马麦志家的院落,已经是他们津津乐道的美好记忆。布楞沟村村史馆分亲切关怀、布楞沟历史、发展中的布楞沟以及东乡群众生产生活用具展示等几个部分,反映党中央和各级党委政府对布楞沟群众的关怀之情,突出教育、纪念、启示等功能,让人印象深刻。

  “‘乡村记忆’博物馆受群众欢迎的程度和发挥的功效的确在意料之外。”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告诉记者,省上建设“乡村记忆”博物馆,旨在通过民俗展、乡情展、沿革展等多种形式,展示反映乡村生活传统、劳作传承、民间习俗、礼仪道德以及乡村变迁的实物图片和村民使用过的老旧物件,让村民看得见过去、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但诸如带动乡村旅游、增加村民荣誉感等效用都是意外收获。“或许,今后还会发挥更多、更广泛的作用。”

  发展:明天会更好

  其实,“乡村记忆”博物馆只是我省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的一部分。

  2015年4月,为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我省启动实施以文化遗产有效保护为基础,以遗产展示和文化传承为核心,大力发展各类行业博物馆、专题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和“乡村记忆”博物馆为内容,全面展现我省历史文化风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历史再现”工程。

  其中,2015年“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的任务是:在省内东、中、西部传统习俗保留较为完整的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建设89个传统文化或民族特色鲜明的“乡村记忆”博物馆示范点。

  7月23日,省博物馆协会公布了23个“乡村记忆”博物馆:金塔农耕文化博物馆、金塔黑醋文化博物馆、肃北黑戈壁陈列馆、甘州区碱滩镇黄河灯阵展览馆、高台县乐善忠义班展览馆、民乐县南古镇顶碗舞展览馆、肃南县喀尔喀蒙古族民俗博物馆……看看名字,就不难想象“乡村记忆”博物馆的丰富程度了。

  “但全面铺开的做法并不妥当。”尽管“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开局良好,但临夏州文广新局文物科科长祁永政却有着冷静的思考,在他看来,“应该在一个县先建成一至两个示范性的‘乡村记忆’博物馆,再根据各地实际尤其是经济发展情况,再进一步推广。”

  “2015年是试点阶段,已建成的23个‘乡村记忆’博物馆也确实积累了不少好经验。”马玉萍告诉记者,比如不局限展厅面积和藏品数量,先建、再扩展和补充;比如群众捐助的藏品登记造册,只作展出,其归属权不变,以激发群众捐助热情;比如开放时间灵活,管理和讲解人员由村委会指定或热心群众担任,不增加编制和财政负担。

  “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马玉萍坦言,比如因整体统筹不足,易千篇一律;比如因策划、指导不足,展品归类不够科学,展览形式单一固定,自行管理水平不足等,我们将在充分调研、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研究制定鼓励、推动“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的优惠扶持政策、落实措施以及运行评估办法,并引导具备一定条件的“乡村记忆”博物馆提高办馆水平,进而培育一批符合《博物馆条例》规定条件的博物馆……

  “总之,坚持扬长避短,科学规划,持续发展的宗旨,则‘乡村记忆’博物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马玉萍信心满满。

作者:  责任编辑:吕柏琦
下一篇:无
相关阅读
无相关新闻
对不起,图片浏览功能需脚本支持,但您的浏览器已经设置了禁止脚本运行。请您在浏览器设置中调整有关安全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