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兰州5月26日电(记者屠国玺、梁军)“哎呀哎嘿哟,家家户户挂红灯呀嘿哟……”在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新近建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里,36岁的尹利宝演唱的传统民间剧高山戏吸引了很多参观者目光。记者5月下旬在当地采访了解到,这一西北地区甘肃省独有的特色剧种,正在得到多种方式的挽救保护,以避免其消亡和失传。
高山戏发源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鱼龙镇,至今已有七百年历史。高山戏作为庙会、祭祀、社火等民俗活动,是从当地民间祭祀和传统社火中孕育、演变、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作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汉族特色剧种之一,2008年武都高山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是高山戏的唯一传承人。”尹利宝说,受多元文化的冲击,外出务工者增多,当地愿意学习高山戏的年轻人越来越少。“目前只有十几个剧目,业余剧团也由65家减少到14家,来传习所学习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尹利宝说,随着一批年迈的老艺人相继去世,高山戏的原始唱腔和风貌已经无处寻迹,目前处于传承与失传的关键时期。
尹利宝介绍说,高山戏通过口传心授、无本演戏。“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戏剧语言是地道方言,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五字四句式的绝句体、有山歌体、律诗体等唱词形式,以及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
目前,甘肃省这一独有特色剧种正在得到挽救保护。当地政府还通过成立高山戏传习所、研究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方式进行挖掘保护。一些民间爱好者自发创作剧目、撰写专著,近期尹利宝就完成了相关高山戏专著和反映当地历史变化的大型历史剧本《米仓魂》。
作为高山戏的唯一传承人,尹利宝希望这一传统民俗今后能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更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和组织专业团体演出等方式,让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习俗得到更好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