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县绿茶:贫困群众致富的“黄金叶叶”
本网记者董超
农历三月春光好,正是绿茗飘香时。时下,来到文县碧口片区的水蒿坪、马家山、李子坝、碧峰沟、木家坝、关子等村社,茶香四溢沁人心脾,服饰艳丽的采茶女子,点缀翠绿如潮的茶园,成为一道最为美丽的富民图景。
碧口片区适宜茶树生长,种茶历史悠久。其中文县绿茶最为有名,采摘细嫩芽叶手工精制而成,外形扁平,色泽翠绿,汤色黄绿,香气清高,滋味浓爽,耐冲泡。
碧口片区作为文县特困片区之一,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近年来,文县县委县政府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大力改善碧口片区贫困村水电路房等生活生产基础条件,取得了巨大变化,同时又以文县绿茶这一品牌为主,通过开展低产茶园改造、品种改良、技术培训、示范带动、宣传推介等工作,通过对全县茶叶品牌进行了整合,统一注册认证了“文县绿茶”品牌,并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从而形成了“拳头”产品,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进而确保贫困群众持续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
“家里有一亩多茶地,种的是龙井四十三号。今年春季卖新茶的收入至少要在10000元以上。”家在碧口片区范坝镇关子村的贫困群众张宝勤,一遍忙着摘茶,一遍说高兴的说着,“今年争取要发展到两亩茶园,茶苗是上面给的。”
张宝勤口中的“上面”,指的是县农牧局等精准扶贫“1+17”部门,为了促进群众增收,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在精准施策上下足了功夫,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充分尊重贫困群众意愿,加大发展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茶产业、旅游产业和脱贫攻坚的高度融合发展。
“我们村种龙井43号这种优良品种不过两年多,但是,群众增收效果明显。”范坝镇关子村主任高发财说,全村有贫困户39户,和非贫困户共计不到百户,今年仅茶叶一项就要增收100多万元。
“明前茶1斤能卖到2000多元,采二三十斤没问题。”碧口镇水蒿坪村的高店奎早在十余天前,就从邻乡请来10余名采茶工人,在自家经营的20亩茶园里开始春茶采摘。他还说,一天就巴不得像两天一样用,这段时间是春茶采摘的黄金时间,茶叶就像“黄金叶叶”那么值钱。
水蒿坪村共有茶地1200多亩,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故障。村里有集茶叶产业发展历史、产品展示、茶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甘肃省唯一的茶叶博物馆,建成了茶缘人家等近十家“茶家乐”,通过推广游客茶园观光采茶体验活动,促进茶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发展,村子也成为远近闻名的“茶村”,并成为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区的“茶”文化体验旅游观光最佳目的地之一。
在碧口片区,像关子、水蒿坪这样的村子很多,几乎每一个产茶的村子,茶叶都是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茶可以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还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茶好,生态好,生态好,茶更好。茶产业和当地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和循环。这就带动了茶乡旅游的发展,每个茶村还是一个计集茶叶采摘、产品销售、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景点。
“我的茶叶网站上销售的明前茶非常火爆。”拥有实体店和网店的碧口镇茶老板郭文平这样说着。针对近年来茶叶价格不稳定,销售途径不畅,他在自己开设的网店上,为当地100多户贫困户免费销售茶叶,销售获得的利润直接交到茶农的手中,解决了贫困户的销售难、价格低的问题。
中庙镇木家坝村的残疾电商任波,在淘宝开设的“文县小任乡下宝特产馆”,近段时间,一直主打销售文县绿茶,生意异常火爆。截至今年3月底,网店线上销售额为32.08万元,销售2809笔,这其中一大部分是文县绿茶的订单,这直接拉动了附近群众绿茶的销售。
为了让茶叶产品销售的更好,近年来,文县大力开展电商扶贫,通过宣传引导、营销支持,引导群众开网店,动员全民参与电商扶贫事业,发动和培育一批贫困群众做网商,更多的群众也因此而受惠。
“目前,全县茶叶已经种植的面积达7.3万亩,投产茶园面积达4.8万亩,今年气候好,明前茶比往年早半月上市,产量预计将比往年增长30%-40%,达到53万公斤,将实现产值近1.3亿元。”文县茶叶中心负责人介绍,文县绿茶宜茶区涉及碧口片区的碧口、中庙、范坝、刘家坪等三镇一乡,适宜种茶的面积逾10万亩,现已经有13个村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生产专业村,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主要支柱产业。